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2022-04-28 11:58:23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显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引领人类打破周期性经济困局,跃进新一轮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驱动力。以大数据、智能算法、算力平台等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有效融合应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创造力、辐射最广的经济形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发展数字经济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党中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作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作出了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这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稳增长的中流砥柱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国际地缘政经不稳定因素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加重。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统计我国广义数字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约4成,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8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效发挥了稳增长主力军的作用。

  2022年经济工作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主基调。数字经济新基建成为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数字新基建相比于传统基建,其内涵更加丰富,更注重科技端的创造研发与技术支持,涵盖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5G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科技的普及,为产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了发展契机,也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数字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稳增长”下新基建的推进将驱动数字经济的发展。目前,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教育等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数字经济产业,都需要新基建作为支撑。同时新基建中的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与新基建密不可分,数字新基建的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驱动。

数字经济辐射面广、经济活力强,为“稳增长”创造新空间。数字经济行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类别,既包括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也涵盖软件和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数字产业,还涉及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更广泛影响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其中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将实现全方位、全链条、多角度改造,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众多新兴产业以数字基建为基础,这些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数字经济势必为中国经济全面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数字技术将全面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率水平,带动社会经济薄弱环节发展,有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数字经济为全面提升效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字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能够全面显著提升经济效率。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础要素即现代信息网络、智能算法和数据资源,都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新动能,促进全行业提高效率。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向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经济领域赋能,提高各类经济行为的效率,创造出巨大的发展势能。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空间。数字消费广泛渗透生活服务各个领域并不断创新出新的消费内容和形态。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新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的同时,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以及各种数字生活场景等都快速发展,催生行业级的新型数字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新消费体验,为经济带来新增长点。特别是高通量低时延的5G网络和虚拟现实融合技术,将成为中高端数字消费升级的重要部分。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产业化提供新投资新生产空间。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投资领域。涵盖5G网络和基站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5G基站、数据中心增速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11月,5G基站已建成139.6万个,占全球70%以上,实现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全覆盖,5G覆盖的终端数接近5亿,占全球比重接近80%。“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绿色、安全可控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仍将有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增长空间。数字领域重要产品和技术也将加快发展,包括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软硬件一体的技术产业化都有巨大发展空间,将提升现有产业水平并催生新的规模化高技术产业。

数字生产者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新动能。生产者服务是数字服务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研究开发服务、金融服务、产品和建筑设计服务、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各个主要生产者服务领域,以往线下服务都有效率低下问题。数字化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者服务的效率。数据服务业是近些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服务行业,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多种形态的数据收集、标识、计算和回嵌服务,不仅自身是高效率的服务业,而且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数字制造和产业互联网促进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数字生产者服务为实体经济数字化提供支撑,农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增长空间并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首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全面推进,全流程数据贯通,全价值链业务协同,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其次是产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产业互联网面临着高度差异化的行业属性,“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互联网处在起步后的加速阶段,能够释放出较大增长动能。鼓励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提供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大平台广泛链接拓展的共赢。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也将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品质和效率。

数字全球化带来新机遇。上一轮全球化主要是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的发展,数字时代服务全球化快速推进,网上内容远距离传输增加的边际成本很小,因此数字服务天然适合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近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趋劣,疫情影响显著,但是2021年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指标中,进出口增长最快,成为引领经济复苏力量最强劲的马车。当今,全球数字驱动的服务贸易增长非常迅猛,已经占到了服务贸易的一半,其中数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体,尤其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服务持续快速增长,表明信息服务业全球化动力持久而强大。数字服务全球化发展迅速,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是数字时代创新周期缩短,技术迭代迅速,创新应用的复杂性加大,创新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其次是数字技术发展要求最大限度连接供需双方,最大限度获得数据资源;再次是数字平台跨境连接、传递和分发成本较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更多。因此,不同主体和要素之间跨越国界的合作更加普遍和深入,共同促进数据流动、知识流动和成果扩散。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全面完善数字治理不仅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更将给数字经济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数字经济还有继续提升的广阔空间,近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数字经济占比与发达经济体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GDP)6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投融资需求巨大,“东数西算”等国家重大数字工程的相继启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市场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可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应用,推动服务能力提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产品应用为牵引,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供给体系。

(一)顶层设计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产业金融布局,寻找共生逻辑理念,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服务、新政策,增强产业金融创新动能;积极推进符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互联网金融业各自实情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开展机构内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搭建与产业新基建相适配的“金融新基建”,实现金融业基础设施规模效应、稳定效能以及标准化的市场协同,打通金融业基础设施连接管道;打造具备金融业特色的中台战略理念,着力于“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建设,实现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数字金融集市”理念,通过分产业分规模建设覆盖全产业的产业数字金融集市,吸引行业新主体、金融新资本,拓展产业金融发展空间。

(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围绕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着力在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平台经济、东数西算重大数字基建工程等方面加大投融资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数字技术企业信贷审批流程,适度提升风险容忍度,开展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为数字经济建立包容性的金融获得机制,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三)推进多维度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产业金融多模式大平台。产品创新是产业金融多模式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提升金融服务产业数字化发展质效的根本路径。应坚持兼顾产业、科技发展与金融效益三个目标,统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引导产业数字金融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细化发展。突出数据价值挖掘,与政府、科技平台、产业合作共同打造新的金融工具——建立新型中小微企业公共数据库,帮助核心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推动企业全流程数字化,培育小微企业客户集群,实现数字资产的可流转、可融资、可灵活配置,创设数字信用,有序创新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发展数字资产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数据保险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探索新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放大保险服务对企业信贷增信分险功能,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完善开放银行建设,持续布局“金融云+行业云”模式,共筑全场景开放生态,通过融入、整合、共建三种模式建设金融场景,赋能场景化金融服务。

(四)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供给。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给,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区块链、5G、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数字融资、数字函证等新业态不断成熟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加强线上线下个人金融业务协同,对互联网客户群体、老龄和残障客户群体、无网点覆盖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使用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特别要注意防控数字技术运用可能带来的算法歧视、诱导不当营销、信息滥用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五)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服务,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依托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服务转型,深化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布局,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远程银行等线上渠道服务,同时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当地供销社、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合作,联合建设和运营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打造线下服务触点,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加快生态场景建设,提高金融机构县域乡村金融服务触达率。积极推广应用移动展业设备的小额贷款全流程数字化作业模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改善客户体验。探索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在县域乡村金融服务领域应用场景,通过卫星遥感、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土地确权验证、作物产量预估、长势动态监测等能力,提升农业信贷业务办理和贷后监测效能。大力支持县域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型升级。以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拓展“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县域的落地企业和落地项目。积极支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打造数字绿色服务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但由于新能源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使得柔性可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刚需,具备云资源储存、大数据处理、数据驱动分析、高度智能化等功能的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市场前景广阔。积极探索数字化绿色金融服务,运用数字化平台技术手段,将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担保等金融手段把新能源开发、资金筹集、设备供应、保险服务、运营维护等紧密黏粘合在一起,打造平台化、网络化、基金化、普惠化的开放性合作共享平台来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与新能源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七)数字金融体制先行。组建专业化线上客户经理团队,负责推动整合银行网络营销资源,统筹银行网络金融相关平台、产品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负责内部挖潜促进业务交叉销售以及其他业务部门客户向网络迁徙和外部批量获客。并直接开展相关业务的线上市场拓展,打造出专业协同、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银行网络金融营销。并运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客户行为与交易分析系统以客户行为分析为基础建立交易风险事中监控体系。

(八)数字化风控与风控数字化相互融合防范金融风险。实施贷前、贷中、贷后“线下+大数据”一体化风控。线下坚持贷前双人实地调查,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参与贷前实地调查,负责进行现场实地审查工作,检查项目是否符合报审条件。风险经理需具备实地见证资格,可承担实地见证工作。设定准入机制,首笔准入授信项目必须经营销机构贷审小组会议集体决议通过方能上报审批,交叉风控双重审核借款人信息。银行素有“国民经济会计薄”的美誉,记录和服务着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沉淀着厚厚的历史数据,加强数据挖掘发挥大数据风控在贷中、贷后适时监控方面的优势。将借款人申请材料、不良信用记录和多平台借贷记录、支付结算等信息加以整合构建多维度图谱模型,交叉验证有效识别团伙欺诈、资金挪用等高风险行为,实现基于客户行为的贷中、贷后风险监控体系,确保资产安全,坚守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底线,为稳增长、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赵玉睿

相关热词搜索:数字经济

上一篇:专家:数字经济潜力巨大 需平衡好发展与安全
下一篇:去年8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净利润7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