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领头羊,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突出等特征,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推动中小企业通过专注领域和持续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助力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召开,强调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创新动力和效率突出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目前我国大约有4800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总数的99%,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达80%。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激发企业潜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9119家(见表),并于2023年2月20日启动第五批培育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和效率更为突出,在国家引导下,推动“专精特新”发展成为区域产业战略的重要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能力加速跃升,累计公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6万多家。
(二)市场份额占比高
总的来说,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主导产品立足于“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在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高达到10.3%,是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稳定性的重要支点。从地域分布来看,其与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从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省份(见图1),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2915家、1019家、423家,占比分别为67%、23%、10%。企业主营业务集中在机械、基础化工、电子信息、电力设备和新能源等制造领域,符合我国强化工业“四基”要求,与强链补链的基本定位高度契合,且大多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大部分市值小于100亿元人民币。从各级政府评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看,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而民营企业又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出口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韧性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和爬坡换挡的关键期,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分工,强化创新,在细分领域确立竞争优势和打响品牌,有效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堵点”,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嵌入“两头在外”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由此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但是也造成部分产品和技术过分依赖发达国家。据统计,在医疗器械、电子通信、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关键领域被美国“卡脖子”的就达35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自主安全可控亟待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居于关键位置的独特优势,突破“卡脖子”难题,“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除了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卡位,实现“强链”“铸链”“补链”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延长生命周期
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较低,平均寿命仅为3年,远低于美国平均寿命的8年,日本的12年。中小企业规模小,往往资源禀赋和竞争实力弱、转型难、抗风险能力差,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相比大型企业,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长远之道必须改变粗放、附加值低、效益低下的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导向模式,走“专精特新”之路。具体而言,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更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细分市场中赢得更大主动权,实现行稳致远。
(三)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拥有众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 Simon)基于德国中小企业的调研经验,在1992年创造性提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的概念。“隐形冠军”特指主营业务在所处细分领域中位于龙头地位但不为外界所关注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大多为拥有独特技术与工艺的制造型企业,与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内涵相近,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高目标,位于梯度培育“金字塔”的顶端(见图2)。我国的制造业体量、出口总额早已远超德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但真正有实力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为数不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专注领域和持续创新努力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提升空间。特别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等,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我国减税降费和创新激励政策扶持力度愈发增强,有助于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缩短成长周期,并实现快速成长;二是我国每年专利、工业设计申请数量早已超过德国等发达国家,工程师红利愈发显现,为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成长为“隐形冠军”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我国拥有14亿巨大规模的人口,叠加数字经济时代市场规模和需求的快速扩张,有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规模优势并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成长为行业、领域中的“隐形冠军”;四是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行业的国家,庞大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五是我国营商环境良好,物流体系、用工成本、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六是新基建、新型消费已成为我国激活潜在市场、解决供需匹配矛盾、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重塑消费模式、拓展消费领域、创新消费需求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庞大蓝海。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变,局部地区冲突频发,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疫情阴霾依然存在,经济“滞胀”风险加大,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加之产业链日趋本地化,大国博弈从贸易摩擦向投资、技术等领域延伸;从内部环境来看,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虽然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整体元气恢复尚不牢固,加之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技术共享难度较大,企业共性平台建设基础薄弱。
一方面,我国“专精特新”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客观上存在不少的差距。从综合情况来看,在这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未达到传统意义上“隐形冠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生产产品多为地毯、棉布、明矾等传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零部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产品,产品的竞争优势仍以低成本优势为主,而不是技术优势为主。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隐形冠军”企业,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全球化程度不足。从具体实践来看,作为机械产品的冠军企业,德国的通快集团(Trumpf)与费斯托公司(Festo)分别在70个和61个国家布局,而由于发达国家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大族激光与海康威视只布局了13个国家。技术水平不高与国际化程度不足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差距的主要原因。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筋壮骨,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强化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精准选种,优化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近年来,尽管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反映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度有待提高。对此,产业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方式要适当转型,从过去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转向做细、做精,通过找准特色深耕细分行业,锻造全球竞争力。要构建良好的梯次培育机制,改变政府遴选企业的游戏规则,扬弃先导性挑选输家赢家的游戏方法。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上,应寻求第三方的评估体系,广泛邀请来自业界、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主管机构的专家参与,建设一个有信誉的强大的评审机构,而不是在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发展前景等指标上自说自话,并接续动态跟踪复核已公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出补短板倾向,针对新材料、高端设备、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优先选择链条短板弱项企业入库培育,通过在库企业信息流、人才用工、技术创新等的属地化交互促进,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条;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更多优质科技成果,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和交易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让更多科技成果由种子变成苗子,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搬到“货架”。
(二)协同创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有足够的规模和动力来充当产业链“链主”角色,依靠长期投入承担大型精密机床、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连续性、累积性产业创新活动。而中小企业适合承担那些面广量大的具有颠覆性创新活动的角色,推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技术运用等创新。因此,应界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实现错位竞争与功能互补。
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作用。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仍处于发展培育阶段,需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各类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揭榜挂帅”项目应优先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和应用需求,并对其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产业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奖补资助。二是推动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等融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从应用需求端打开市场的带动作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实验室、创新平台和技术中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向“专精特新”企业共享先进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政、产、学、研、用等主体要加强协同联动,促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风投等各类主体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等联动融合,合力共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研究出台“首台套首试首用”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国产化替代和应用等。三是引导拓宽企业应用场景,利用工业园区、楼宇产业园、公共设施、城市治理等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综合应用、迭代更新的环境。
(三)精准滴灌,强化财政金融资金合力保障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是疏通中小微企业融资堵点的重要基础。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存在业绩波动大、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规范性和透明度低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客观存在,融资方式与路径需进一步创新和强化。
从间接融资来看,一是依据产业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资金池”机制,解决中小企业因抵押资产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二是支持中小企业采取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整合统筹使用中小企业专项财政资金;三是稳步增加“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规模,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促进银行不断增加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投放,尤其是企业“专精特新”项目的专项支持;四是完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企业“专精特新”提供融资担保;五是积极探索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和设备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快速松绑。
从直接融资来看,一是加快引进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及相关基金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培训,为其上市规划合理改造提升路径;二是抢抓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平移北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试点注册等改革机遇,培育重点企业登陆国内外各层次资本市场,尽快迈入成长新阶段;三是合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上市成熟度,设立种子企业、苗子企业、标杆企业三级梯队,选聘专家组建上市服务团队,辅导企业成功上市。
(四)引育关键人才,打破制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核心瓶颈
受企业知名度、工作待遇、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高端人才加入“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的并不多。因此,需要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通过“靶向引才”“点招”关键人才的方式,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制定促进企业中坚人才培育的政策,为企业成长营造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解决现有中小企业普工需求,重点联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培养企业用工需求;二是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机械装备、电机电器、生物制药等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行业人才大数据库;三是广泛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活动,主动嫁接外部培训机构、专家,着力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管理能力,特别致力于新生代企业家培养,促进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快速成长为新时代”专精特新“企业领军人物;四是建立“专精特新”服务专家联盟,定期举行各领域专家辅导,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及帮助企业进行经营诊断与技术指导。
(五)做好服务保障,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企业+协会+智库+政府”对话交流机制,推动共性问题解决,促进技术研发合作和产业链协同。发挥行业协会等优势作用,为入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发、财务指导等普惠服务。二是探索创建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一系列服务,逐渐实现由支持项目企业模式向支持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变。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特点,积极推进资源要素数字化、创新服务集约化、产业数据共享化、集群治理协同化,引导工业园区、创新基地、创业园区等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中小企业权益的保护,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①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
②刘志彪.以发展“专精特新”实现补链强链[Z].经济参考报,2021年9月7日.
③刘志彪,徐天舒.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的专项行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④林江.培育和扶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J].人民论坛,2021(31).
⑤蔡承彬.专精特新:“小巨人”有大能量[J].海峡通讯,2021(11).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蔡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