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5日,有媒体报道曾害死多条人命的校园贷死灰复燃,随后,#校园贷死灰复燃#话题一度进入微博热搜排行榜前十,话题阅读达到了2.8亿。
开学在即,校园贷又开始活跃起来。虽被教育部明确禁止,但校园贷却并未因此消失,而是穿上马甲,演化成了求职贷、寻租贷、培训贷、创业贷、美容贷等乱象,校园贷性质未变。
有记者在微博上发现,众多明确指向大学生贷款的账号,其账号名称中均有“大学生”、“贷款”、“借钱”等关键词,且都拥有十万以上粉丝。记者以大学生身份联系了其中数个中介,多人表示,可以向记者发放贷款,均需收取手续费,手续费在放款金额的15%到30%不等。
教育部明确禁止 校园贷各种马甲伪装
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向自控能力不强,消费欲望高,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依赖其父母还款的大学生提供贷款,并采用暴力、语言贱骂甚至人格侮辱等手段进行不正当催收,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从2016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遏制校园贷乱象,到最后明确禁止校园贷款业务。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
2017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校园贷为何屡禁不止?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消费欲望不断攀升,提前消费意识强,随手记《中国首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指出,2018年00后大学生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的生活费仅为498元,是90后大学生的4倍。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50.7%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产品。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时代,各大社交渠道的无边界宣传让贷款随处可得,这些贷款强调低息、快捷、不催收等,只需要下载个APP,注册申请即可,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涉世未深却又急需用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诱惑。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校园金融需求客观存在。 借贷学生中,存在虚荣心、攀比的过度消费人群,存在赌博成瘾的堕落人群,也存在家庭困难的学生需要借贷度过生活难关,创业的学生需要资金支持等,别人借贷买的一个电子产品,或许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导火索。
堵偏门、开正门,加强大学生金融消费观念教育
有需求就有供给,当前,正规的金融渠道对学生的服务还未跟上,很多银行不愿意给学生办信用卡,或者办了卡,仅给以很低的额度,这就给校园贷留下了可乘之机。解决校园贷问题,最本质问题是解决正常的校园金融需求。
要按照“堵偏门、开正门”的监管思路,综合施策,根据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提高大学生校园信贷服务质效,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鼓励正规机构服务大学生信贷需求,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可以继续与银行合作开展校园信贷服务。
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开展常态化、丰富多彩的消费观、金融理财知识及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勤俭节约、自我保护等意识,避免身陷校园贷陷阱。比如,不要虚荣攀比,量入为出,理性消费;面对宣传,提高警惕,抵住诱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定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不要轻易告知身份不明的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一定要贷款的话,选择安全系数高、信用口碑好的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
正规贷款与不良校园贷款的区别
正规贷款放贷主体通常是各大商业银行或持牌的金融机构,需要抵押物、查询征信报告、提供收入证明等申请流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和审查周期,借贷人必须阐明用途,并非任何情况均可借贷,利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不良校园贷放贷主体通常是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往往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电话号码等就可借贷,审查松散且放贷极快,无论什么消费理由都能通过贷款,放贷极快,利息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且收取服务费等。
校园套路贷惯用手法
1、通过虚假宣传诱导学生贷款。非法校园贷通过在学校内部及周围张贴墙体广告,或通过微信、QQ,在朋友圈及QQ群发布广告,宣称无担保、无抵押、放款手续简单、零手续费、直接用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当天即可放款。宣传广告很容易吸引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2、规避法律风险,收取高额息费。由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部分平台利用服务费、管理费等多种收费名目模糊利息计算方式、偷换概念,掩盖畸高利率以及收取“砍头息”等不法行为,有的甚至故意设置技术障碍,致使借款人还款逾期,以收取高额罚息。若借款学生到期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平台会为其介绍到另外公司借钱,来偿还自家公司的欠款。借款人被诱导签下更高额的欠款合同,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借款人的债务越滚越大。
3、逼迫借款人返还高额息费。这些贷款平台往往在办理贷款手续时,要求读取借款人的手机通讯录,若借款人不返还畸高本息以及逾期罚息,则委托不法催收公司,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各种方式轰炸式骚扰借款人以及其手机通讯录联系人。有的公司用侮辱、诽谤言语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伪造、发布个人肖像进行诋毁,同时伴随暴力催收、威胁、恐吓等不法行为,逼迫借款人返还畸高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