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ESG投资具有广阔空间及巨大潜力,特别是随着“双碳”目标实现的逐步推进,金融机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在此领域的建设与布局,抢抓未来发展机遇,积极打造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金融机构需要在经营管理中融入ESG发展理念,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体现对股东、客户、员工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增强经营透明度,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社会信赖和尊重。
ESG投资概述
(一)ESG的内涵及特征
ESG的概念涵盖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业务绩效评价,ESG关注点在于企业的环境(E)、社会(S)、治理绩效(G),对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估。
ESG投资即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将E、S、G三个维度纳入投资决策,关注企业中长期发展中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劳工问题及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行为等方面,以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财务运营外的潜在风险。
(二)ESG投资的发展历程
ESG理念的发展源于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发展与国际环保及社会责任认知历程基本同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ESG理念尚处于萌芽阶段。该阶段资本开始在投资中强调劳工权益、种族及性别平、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等问题。如1971年设立的美国“和平女神世界基金”提出了拒绝投资在越南战争中获利的公司,并强调劳工权益问题;1983年英国梅林生态基金提出只投资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1987年联合国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定义。该阶段ESG投资的概念传播广度不足,资本流入较少,ESG作为投资判断的要素尚未形成足够指导投资的辨别标准,更多的是从投资决策者角度将环保、社会责任等因素纳入投资考量,或在投资组合中排除与社会、治理、环境方面通用价值规范相冲突的企业,少有企业参照ESG理念进行运营。
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ESG投资正式兴起。1990年,KLD研究分析公司创设多米尼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是全球首个加入ESG理念的指数,以社会性与环境性议题为筛选准则;1998年,英国发布首部《公司治理守则》;2004年,联合国发布报告《关心者赢》(《Who Cares Wins》),并在报告中首次明确了ESG概念,探讨了如何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相关问题纳入资管行业研究,并指出在全球化趋势下市场竞争加剧,正确管理ESG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2006年联合国发起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要素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并支持各签署机构将这些要素融入投资战略、决策中。签署该原则的机构被要求承诺在投资决策时遵循ESG理念,并鼓励所投资的公司遵守和践行ESG的要求。
3.第三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ESG投资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机遇。研究机构晨星公司在《全球可持续资金流向报告》中披露,面对疫情冲击,在市场普遍抛售的局势下,ESG相关基金在2020年一季度实现了456亿美元的净流入,而全球基金领域同期的净流出为3847亿美元。同年9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等国际性机构联合发布了构建统一ESG披露标准的计划以支持ESG投资发展。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更注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绿色”成分显著加深。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ESG资产规模逾3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资产管理规模的三分之一。
ESG投资策略及市场概述
(一)ESG投资策略分析
GSIA对市场上投资机构ESG投资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ESG投资策略主要分为7类:负面筛选、正面筛选、ESG整合、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规范筛选、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和影响力/社区投资,这也是全球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分类标准。(见表1)
其中ESG整合是一种全面的投资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将ESG理念与传统财务信息等相融合,进行全面的项目评估,以形成投资决策,即在原有的投资策略中加入ESG因素。(见表2)
(二)典型发达国家(地区)ESG投资现状
长期以来,欧洲地区一直是ESG投资的引领者和推动者,2012年欧洲市场ESG投资管理规模占比高达66%。但随着ESG理念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推广,尤其是随着美国ESG投资的蓬勃发展,其ESG投资规模2020年超越欧洲成为第一,占比达到48%,欧洲ESG投资规模占比则逐步下降至34%,位列五个主要区域的第二名。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市场,其ESG投资规模在2014年后快速增加,2020年初已超越加拿大和大洋洲,位列第三名。
1.欧洲方面。从投资策略来看,欧洲ESG各类投资策略规模占比相对稳定,负面筛选依然是最主流的投资策略,占比在40%左右。从规模变化来看,欧洲ESG投资规模一直稳定增加,但2020年出现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与监管打击“漂绿”行为,收紧责任投资的认定标准有关。2019年,为提高金融产品可持续性的透明度,欧盟发布《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要求欧盟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披露ESG情况,并对具有可持续投资特征的金融产品提出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2020年7月,欧盟“绿色金融”的纲领性监管框架《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正式生效,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经济活动是绿色的可持续经济”的定义。据GSIA主席奥康纳表示:“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有效地重新设定了所谓可持续投资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些变化,预计欧盟管理的ESG资产仍然高于美国。”
2.美国方面。不同于欧洲的强政策导向,美国ESG投资采用自愿选择、市场优先的发展原则,ESG产品的发展也是先得到市场认可,其后政策法规相伴而行。GSIA调查显示,美国投资经理将ESG标准纳入投资流程最主要的动机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即使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对于可持续投资的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美国的ESG产品规模始终维持着稳步增长。2020年美国ESG产品规模合计17.08万亿美元,占五大区域ESG产品规模合计的48%,超越了欧洲成为ESG产品规模排名第一的区域。
美国早期的ESG政策更多关注E、S、G中单一因素,2015年美国首次颁发了基于完整ESG考量的规定——《解释公告IB2015-01》。该公告鼓励投资决策中的ESG整合,ESG整合策略规模也在2016年实现翻倍,并在后续年份维持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初,美国采用ESG整合策略的产品规模达到16万亿美元,占到全部策略规模的67%。
(三)我国ESG投资现状
1.绿色债券。目前,国内市场的ESG评价机构尚未对于国内债券的ESG评价体系和数据进行构建和分类,因此本文使用与ESG投资理念相似的绿色债券信息进行替代。我国对绿色债券定义为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自2016年1月浦发银行发行首单绿色金融债以来,众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积极参与到这个新兴市场中。此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每年发行额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2021年取得更大突破,全年共计发行626只,发行总金额超过6000亿元,余额达到了1.1万亿元,稳居全球前列。(见图1)
从发行类型来看,我国绿色债券类型日趋多元,实体企业主动性提升。在绿色债券发展初期,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发行主体的绿色金融债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转贷方式对绿色产业提供支持,2016年至2018年分别占发行总额的75%、60%、58%;随着政策完善以及实体企业认知程度提升,以实体企业等为发行主体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占比迅速提升,2021年新发行中绿色金融债占比已降至19%。
从评级情况来看,我国绿色债券以高评级债券为主,绝大部分债券发行主体在AA级以上,AAA级债券占一半以上。
从发行期限来看,目前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集中于1至3年,中长期债券发行较多,1年期以内的短期绿色债券和10年以上的长期债券数量均较少。
2.ESG主题基金。自2005年第一只ESG主题基金——天治低碳经济成立以来,国内ESG公募产品发展一度较为缓慢,根据Wind基金分类统计,至2020年末16年时间全市场ESG公募基金仅136只,规模合计1770.62亿元。而2021年,受政策推动、监管助力等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为主线的新能源赛道无疑是市场最为火爆的赛道之一,与之概念相符的ESG主题基金呈现井喷式增长。2021年全市场新发成立了62只ESG主题投资基金,这一数量与过去5年间成立的ESG基金数量持平,新成立基金规模也达到348.93亿元,2022年延续了这一趋势,截至5月末已发行33只ESG主题投资基金。公募基金ESG投资站上风口。
从产品类型来看,混合型、配置型和股票型ESG基金产品的发行产品数量多,规模较大。从收益回报来看,2021年全年灵活配置型和被动指数型ESG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较高,均超过20%;普通股票型次之,为19%,其余类型的收益率均未超过10%。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收益率为-5.20%。
从ESG主题基金持仓行业配置来看,根据可比的166个产品(主要是混合型和股票型)最近一期报告披露(2021年年报),有74个ESG基金产品重仓持有电气设备行业,24个重仓电子,合计占比近60%,这与2021年新能源板块及高精尖科技产业崛起相符。(见图2)
3.ESG理财产品。ESG理财产品有三个特点:一是认购起点较低,大部分是1元起购;二是ESG主题理财产品的期限较为灵活,时间在1年至3年不等;三是优选信用主体,避开那些环境污染严重、对社会公益事业毫无建树、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的企业,致力于获取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的同时,助力绿色产业,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双碳”目标下,ESG投资愈发火热,各家银行(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也争相加入ESG投资阵营,银行发行的ESG相关理财产品的数量和规模持续上升。2021年全年共发行了81只产品名称中带有ESG的理财产品,数量远超2020年。
目前银行ESG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大部分产品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乡村振兴、民生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仅1只,为光大理财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产品,仓位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军工、半导体等几个长期的产业方向。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存续的ESG理财产品中,封闭式ESG主题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86%,开放式ESG主题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29%,相较于目前银行理财整体4%出头的业绩比较基准,ESG主题理财超过了其他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在产品费率方面,存续的ESG理财产品中,产品平均销售费率为0.27%,平均管理费率为0.21%,也较非ESG产品费率更低。
4.ESG保险资管产品。从行业整体看,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审慎投资的特征与ESG投资理念十分契合,保险公司也正在不断布局ESG投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的账面价值超过了1万亿元。保险公司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组合类产品等方式践行ESG的投资理念,为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提供了长期的资金支持。
从保险公司实践看,2018年至今,国寿资产、平安保险、泰康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相继签署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践行责任投资理念,积极开展ESG相关布局。以国寿资产为例,2021年12月,国寿资产在国内保险资管行业率先建立了ESG评价体系并发布首批评价实践成果,从输入端重点考察因素涵盖E、S、G三个维度,形成三级指标体系,建立起一套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的ESG评价体系。
2021年12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表示,ESG投资将在我国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三类养老保险基金已达13万亿元,进入ESG领域能够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增强保值增值能力,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ESG投资的资产对环境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社保金、养老金以及保险资管等多类资金属性相契合,保险资金将为ESG投资带来更多增量。
ESG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一)全球ESG投资趋势分析
1.ESG投资管理规模快速提升。根据GSIA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报告统计,全球ESG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的13.20万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5.30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3.02%,远超过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整体的6.01%。据中证指数公司统计,到2025年,全球ESG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50万亿美元。
2.环境因素成为ESG投资的焦点。在全球联合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环境因素,尤其是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ESG投资最重要的关注点。一方面,各国政府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和气候披露监管。2021年11月,197个国家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强调气候变化的紧急挑战,重申《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2℃以下,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政府的要求和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设定气候目标并披露气候信息。全球2000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已根据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设定了基于气候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如苹果、宜家、微软、星巴克、联合利华、LG和西门子等企业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
3.ESG整合投资策略成为主流。随着ESG披露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加之资产管理机构在ESG投资实践过程中的不断进化,采用ESG整合策略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负面筛选策略,成为目前市场上份额占比最高的ESG投资策略,截至2020年规模合计25.20万亿美元,在各类策略中占到43.03%。与此相对的,采用负面筛选策略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8年初的19.77万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初的15.03万亿美元。
(二)我国ESG投资趋势分析
1.ESG监管政策和信息披露将逐步完善。伴随ESG投资热度提升,我国ESG监管政策和信息披露要求将逐渐趋严,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政策强制性逐渐加强、覆盖范围逐渐变广。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新成立社会责任局,明确重点任务将围绕“双碳”、安全环保和践行ESG理念等内容;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首次将ESG纳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二是随着ESG制度体系的完善,对企业ESG信息披露要求将提高,政府有望进一步提出量化指标要求、提升可比性以及出台详细的指引等,特别是对上市公司,有关ESG信息的披露将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
2.ESG投资将迎来高速增长。ESG投资理念与我国新发展理念、“双碳”目标要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随着对ESG的监管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体系化建设的完善,从理念和投资周期上与ESG相契合的社保金、养老金、职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在投资决策中将纳入ESG考量。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预测,我国ESG投资规模预计于2025年达到20万亿元至30万亿元,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至30%。尤其ESG公募基金规模2025年将达到约7500亿元,2026年达到约9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2%。
3.ESG投资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参与主体多元化。ESG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实体企业、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服务中介等代表不同利益的多元主体,各主体共创符合我国国情的ESG生态之路。二是投资考量多元化。ESG投资将从企业向项目、重大技术扩展,进一步考量企业在项目和重大技术应用中的ESG风险,特别是对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的评估与相应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评价机构在考察企业ESG绩效表现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收集和分析ESG信息,通过动态监控实现更多维度的监测,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鉴于ESG投资具有广阔空间及巨大潜力,特别是随着“双碳”目标实现的逐步推进,金融机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在此领域的建设与布局,抢抓未来发展机遇,积极打造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践行ESG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在经营管理中融入ESG发展理念,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体现对股东、客户、员工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增强经营透明度,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社会信赖和尊重。
三是关注ESG主题投资方向。“双碳”“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都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战略部署,减缓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普惠等ESG投资产品将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需要加强此领域的业务布局。
四是探索创新ESG投资产品。发挥金融机构综合金融、产融协同优势,依托战略生态圈,探索设计创新性、综合性的ESG投资产品,在ESG产品市场有所突破,提升金融机构品牌效应。
五是加强ESG投资策略研究。ESG投资发展时间短,企业信息披露标准不一致,相关信息不充分,ESG策略实际应用还不成熟。金融机构应加强ESG深入研究,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ESG评价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风险研判和定价能力,既能够改善投资业绩,又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中国光大集团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徐金麟、袁吉伟、曾瑞莲、时如宁、王宏宇)